当前位置:

艺评丨曹志辉:回首故土是《家山》

2023-03-16 09:50:49 来源:湖南文联 作者:曹志辉


640.png


编者按:王跃文的长篇新作《家山》以其家乡溆浦20世纪上半叶流传的人和事为原型,融合了他对故乡的深切回望与感悟,以文学的手法描摹了一幅乡土中国长卷,呈现了历史变局中的乡村巨变,将数十位乡村典型人物的个人命运和家国命运的激荡融合起来,生动而深刻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家山》上市以来,引发了文坛各方的强烈关注。湖南文联公众号特推出名家品读《家山》系列评论文章,择期推出,以飨读者。

曹志辉:回首故土是《家山》

文丨曹志辉

《家山》是著名作家王跃文的又一部长篇小说力作,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联合出版。作者以宏阔的笔墨描绘了沙湾自大革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时期的风云际会,讲述了以陈家为代表的若干家庭几代人的命运。是一部以家乡为背景的社会变迁史、社会生活史,也是一部乡村民俗史。《家山》寄托了作者的写作理想与家国情怀,写的既是作者自己的“家山”,也是中国人的“家山”。正如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评论家李敬泽评价:“王跃文把这部书当作他的根底的书,倾注了感情,倾注了心力,建立起一个动人的、有魅力的艺术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空间。”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作者的家乡溆浦地处雪峰山下,自古民风淳朴豪放,屈原初入溆浦便写了开篇之作《涉江》。作者自小深受湖湘文化的影响,在他看来,文学的大境界还是必须要有担当、有道义,有温暖,有对人世间的大爱和大悲悯。作者不惜笔墨,用心记录着沙湾香火承继,绵延不绝的故事,记录着沙湾人的道义与担当。无论是大洪水后的互救,还是水库时乡民的一呼百应,还是集体掩护红军家属;当国民党政府不顾民生强征税赋,村人在共产党人齐峰振臂之下,踊跃投入人民武装。写出了族群凝聚的精神纽带,写出了民族繁衍生息的蓬勃力量。在沙湾这个族群社会里,乡邻们都知根知底,以德高之人为范,村人都会向他看齐。沙湾流行不少典故,比如“坐得黄包车,颠得屁股肿”是说人不要贪图和自身不匹配的事物,“拖檐底下定规款,见不得人”是讽刺只顾个人利益的、不一碗水端平的人,这些都是沙湾人的价值判断标准,充满了民间幽默与机智。而将族群凝聚在一起的,则是乡民信奉的“仁义传久远”,这是《家山》呈现的乡村伦理,传递的朴素乡村哲学。

《家山》刻画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除了塑造出深明大义的乡绅佑德公,村长兼道士的修根,黄埔军校毕业的齐美、留日归乡的扬卿、省城求学回来的齐峰等一系列鲜活的男性形象,对于刘桃香这样的女性形象的刻画描写,也是颇为传神的,人称“乡约老爷”的刘桃香,自告奋勇去县知事公署替村里打赢了一场官司;而少女贞一敢于向县长呈文解除缠脚陋习,单纯勇敢的形象跃然纸上。这些鲜活的人物置身于沙湾地域文化背景之下,有着湘西人独特的性格、语言和形象。有大爱,有担当。如劭夫兴办乡村小学,佑德公义救“红属”,扬卿自带草鞋、粮食主持修建红花溪水库,齐峰、克文组织人民武装迎接解放,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沙湾始终坚守初心与信念,秉持了忠厚纯良的本性。书中也有李明达这样一心想做大事,却命运多舛的人物,也有朱达望这样格局小、心眼小的小人物,还有“坐在交椅里栽眼闭,点着头就像钓鱼”,的齐明这样的懵懂且有趣的人,让人印象深刻。

《家山》小说语言丰沛,突破了作者一贯以来的文风,方言、俚语、歌谣,无不信手拈来,如“沙湾村夏天的夜晚,‘天气热得猪打栏’”这样的文字鲜活灵动,让人读来倍感亲切,仿佛作者在面对面地与你讲故事。作者用方言来表达的,不仅仅是老百姓的对话、修辞,甚至是人物的神态、腔调、笑貌,以及生活态度等等,如“酾酒”的酾字用得生动传神,让人想起一连串滤酒、倒酒的动作,酒水流到酒杯里的声音,令人读来如身临其境。我想,这些方言土话里,不仅隐藏着作者家族的文化基因、宗祠的传承密码,更是烙进作者血脉里的文字符号。

《家山》细节生动,脚针绵密。作者深受明清小说的影响,他深谙历史由若干重大事件构成外,也是由生活日复一日的细枝末节构成的道理。《家山》沿袭《红楼梦》的写作手法,专注于日常化写作,在柴米油盐、耕读劳作的生活中写出生命的悲与喜,爱与愁,借助生活细节来营造情境、烘托出一种空灵神秘的氛围。这些朴实、清新的细节描写温情而让人心生欢喜。某些场景颇具《红楼梦》的气息。作者对于一些俗世生活的细节处理也机敏过人,让人印象深刻。总是寥寥数笔,写出了一幅幅鲜活灵动的乡村画卷,把传统文化的妙处发挥得淋漓尽致。记得大约是2022年10月份时,我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要求,请王跃文老师为我的散文集《大地璎珞》作序,他当时正在写《家乡》,整个人陷在小说细节的构思中。

作者敬畏自然、悲悯众生,在他的笔下,家乡的一草一木都生动传神,《家山》所表现出的人情美、风光美、劳作美,无不呈现人与大地、人与自然的和谐诗意的融合。这些美学特征都深刻地体现了乡土文化对作家的滋养,比如“收完禾的田垄上,禾蔸上长出青芽、麻雀在田里飞飞落落。一些农人在田里忙着,都是整地等着栽油菜的。几个伢儿提着鱼篓或罐子,低头在半干的田里捉泥鳅。”这些诗意的表达,对读者来说,不仅是一种阅读的吸引,更能引起思想层面的触动。作者笔下的风俗风情和自然山水呈现出一种别样的风景,流淌着“竹露滴清响”的中国式乡村的诗意与浪漫。使得这部小说形神兼美,风格豪放中不失细腻。小说中还大量描绘了湖南湘西独特的风土人情。读者在展读《家山》这部长篇小说时,不仅能了解到沙湾的历史风情,还能加深对湖湘生活的理解。

梨花初雪,潇湘风微。《家山》,如同一幅饱含情感的湖湘地域风情画,一部波澜起伏的地方史诗在中华大地徐徐展开。既是作者对湖湘文化的回望与承继,更是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礼赞与致敬。


编辑:吴   迪

一审丨施俊杰

二审丨陈   薇

三审丨蒋蒲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