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杂文的书写
——读蒋勋功新著《知味》
文丨曾利华
阳春三月,清风扑面,蒋勋功携其第十三部著作——杂文集《知味》在雁城与读者见面。诚如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任美衡院长在《智慧杂文的开掘与生面》中所言:在多年的创作实践中,蒋勋功对杂文的沉浸与开拓坚定不移。在《知味》等文集中,蒋勋功孜孜不倦地开拓着智慧杂文的前路与未来,并逐渐赢得了愈来愈广泛的认同。
蒋勋功的智慧杂文创作,以其道技合一、寓教于理、绵里藏针的表现,比投枪匕首式的杂文,更契合文学多元化的新时代。作为在杂文领域深耕多年且不事张扬的书写者,蒋勋功对智慧杂文的探索从未止步。凭着对文学的挚爱,他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写下了大量的随笔、杂文,《知味》仅是其诸多文集中的一部。
蒋勋功以“知味”来命名这一部杂文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体现了其智慧所在。在《知味》发布会上,蒋勋功坦言:之所以给杂文集取名《知味》,本意就在于,中国传统“吃文化”中“鲜味、本味、主味”等个中滋味,与芸芸众生的工作、生活一样,呈现出多样性,唯有细细体会,才能感知其中的奥妙。《知味》所收集的每一篇杂文,都巧妙揭示了工作和生活的本质,诠释了为人处世之道,尤其适合读者茶余饭后细品。这些文章,对于启迪读者的智慧人生,无疑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阅读呈现碎片化的时代,标题就成了文章的脸面。好的文章标题是激发读者阅读欲望的前置条件。作为笔耕不辍的杂文作家,蒋勋功也深谙其中道理,《知味》所收集的99篇杂文,蒋勋功对标题都经过反复斟酌,这不仅体现出其对待文学的严谨态度,而且也彰显了较为深厚的文字功底和现实智慧。《知味》里的文章,标题多是口语化的,简洁明快,生动形象。有直接点题的,如《穿上袈裟,未必是和尚》《成全他人,便是庄严自己》《头抬太高,或许是害》《有时不去煽情,或许便是慈悲》《自己长得丑,别冲镜子发火》;有直接叩问的,如《是这样吗?》《还有接线员在装吗?》《少说一句,行不?》《哪个大人曾经不是小孩?》《血管堵了,洗脸有用吗?》;也有诗意化的,如《只要一个转身,就能拥抱春天》《如果忙碌里藏着欢喜》《留个口子给风过》,还有用历史人物和故事的,如《鲁智深的禅杖不会计较关公的大刀》《莫道黄盖诈降是自愿》《关羽就是遇上蒋干又如何》,更有生活俚语接地气的,如《偷来的锣鼓敲得响》《霜打青菜分外甜》《撮把子》……不管采用何种方式的标题,都做到了突出文章内核,准确传神,灵动有趣,让人滋生一种“一睹为快”的阅读冲动。
杂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在常人眼中,多是带有批判性的,似乎只有狂风暴雨毫不留情地直击社会的阴暗与痛处,才能获得酣畅淋漓的阅读快感。但在蒋勋功看来,杂文创作无论是批判还是建构,其目标都是一致的:最终都是为了弘扬真善美。因而,蒋勋功总是智慧地对负能量的批判转向正能量的建设,将批判的矛头转为潜在的牵引(任美衡:《智慧杂文的开掘与生面》)。正如我们对待犯错的小孩一样,可以严厉地进行批评,也可和风细雨般进行引导。或许两者都能达到目的,但蒋勋功选择了后者。如《是药三分毒》一文,批判的是网瘾毒害人,蒋勋功却并没有过多泼墨来痛陈过度上网带来的诸多害处,而是通过女儿为丰富老李的老年生活,购买高配置手机、安装多款应用软件,导致老李沉湎虚拟世界而不可自拔最终给身体健康带来负面影响的故事,告诫世人“是药就有三分毒,事物都有两面性,上网一旦上瘾,就物极必反”的朴素道理。并揭示:任何事情都得有个度,必须拿捏得当,否则过了就是错了。
人生起落无常,纷繁的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际遇都不尽相同,但不可避免同样会尝到酸甜苦辣。《知味》中的杂文作品,很接地气,多是通过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人、常见的事,以小口径切入,深入细致地阐述,智慧地表达出作者本人的思想和观点。读者在阅读时,很容易理解作品所隐含的义理,并获得观感与思考的同步呈现,引发思想上的认同和共鸣。如《躺平》一文,写的是论资历论能力论业绩都应提拔的陈姓办公室主任,却意外没有进入领导班子,而资历能力都不如自己的财务科长却得到了提拔。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没有被提拔的原因居然是陈主任的材料写得太好,如果被提拔,单位的材料就没有人能写了。这看似滑稽的一幕在现实生活中却真实存在,说不定就在我们的身边。当然,没有被提拔的陈主任面对这一现状,只得选择躺平,当再次被领导叫去写汇报材料时,以一句“我有事,我安排办公室小李去”回怼,也就不足为奇了。读者在阅读这类作品时,很容易联想到身边类似的人和事,从而产生阅读上的共鸣,并引发对这一现象的深层思考。又如《多此一“举”》,文中写了一位优秀教师李美意接手一个差班后,以其耐心、爱心和教育艺术,通过毫不吝啬地“举”,给了所有差生自信和勇气,让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故事,并以此引导当下师者自觉去思考:面对性格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个体,如何找到突破口,去管好班,育好人。
知味,知味,去读才有味!而且不同的读者,能品出不同的滋味!
编辑:吴 迪
一审丨施俊杰
二审丨陈 薇
三审丨蒋蒲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