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善君:湖南文艺评论事业的“恋者”“学者”与“行者”
文丨任东华
从2004年进入湖南省文联工作至今,陈善君先生在文艺评论岗位、领域已“用心用情用力”耕耘近二十余年。特别是2013年以来,他担任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达10年,可谓为湖南文艺评论事业殚精竭虑、孜孜以求、无私付出,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23年1月,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在长沙召开,陈善君先生当选为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第四届主席团主席并继续兼任秘书长职务,实为众望所归。近二十年来,陈善君先生为推进湖南文艺评论事业,在以下三个方面做了大量繁重的工作,付出了无比艰辛的努力,终究赢得了广泛认同,成为湖南文艺评论界的“恋者”“学者”与“行者”。
一是乐为“恋者”。陈善君先生对文艺评论情有所钟,对做好文艺评论服务工作乐此不疲。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创建不久,陈善君先生就加入其中,并成为其中坚定的一员。这一件事他一做就是二十年,二十年他也只做这件事。他先后在罗成琰、夏义生、余三定等省文联、省评协主要负责人领导下,大刀阔斧地开展了工作。从地方高校到科研机构、从事业单位到新闻媒体,他充分履行省评协联络协调职责,实现了文艺评论工作的有效对接;从余三定、欧阳友权、季水河、胡光凡、胡良桂、龙长吟、龚政文、蔡栋、谭伟平、谭桂林、龚旭东、李蒲星等文艺评论大家名家到地市级文艺评论家协会普通会员,他都满怀善意,热心做好各种服务。在他的积极推动下,从各级会员增长到标志性成果打造,从风格特色呈现到集中力量办大事,从文艺评论品牌建设到老中青文艺评论家梯队培养,从文艺评论核心骨干、中坚力量到文艺评论新群体、网络文艺评论队伍的团结凝聚,文艺评论湘军发展迅速并在全国文艺评论方阵中独树一帜。陈善君先生作为联系、团结和服务各位文艺评论家的“枢纽”人物,功不可没。
二是志为“学者”。专业人干专业事。陈善君先生不止是湖南文艺评论界的“服务员”,还是有所成就的“评论家”,更是孜孜不倦的学习者、求索者、奋发者。从他到文联工作,学习写作第一篇文艺评论起,迄今为止,他个人已经撰写并推出了许多高质量文艺评论文章,诸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论话语体系的构建》《高举人民文艺的旗帜》《为人民谱写,为时代放歌——唱响 70 年湖南 20 首金曲的成功与启示》《﹤中国机长﹥:致敬英雄的“美学爆款”》《﹤人民的名义﹥诠释“人民的心声”》《五十里水路,如歌也如画》《歌“山乡巨变”颂“精准扶贫”唱“百姓心声”》等等,计有60余篇,专业涉及到文学、音乐、戏剧、影视及美术、杂技、曲艺等多种文艺形式。作为评论家,他始终坚持在场,不丧失作为普通劳动者的敏锐与感觉,因此,他的评论既累累切中肯綮,又往往直抵人心;既具有宏观的美学视野,又讲究具体的文本细读;既勇于直面问题所在,又善于指出艺术的未来走向。长此以往,“学”无止境、“艺”无止境、“评”无止境,陈善君先生的评论定会更加令人期待,也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和影响。
三是贵为“行者”。陈善君先生不只是湖南文艺评论的“理论家”,更是“实干家”。在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等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他筹备创建了《湘江文艺评论》杂志、“文论潇湘”微信群,加强了与红网、新湖南等网站及传统文艺理论评论纸媒栏目、报刊合作,积极刊发推介湖南文艺评论最新成果。他经手打造的湖南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活动,在全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中屡有斩获。多年以来,他策划组织并举办了产生广泛影响的各项文艺评论活动数不胜数,全方位地构建和开拓了湖南文艺评论的广阔天地。比如在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进了脱贫攻坚评论、以艺战“疫”评论、建党百年题材评论等新时代湖南主题文艺创作评论,都获得了新的突破:策划组织了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大型交响叙事组歌《苗寨的故事》、花鼓戏《桃花烟雨》、实景演出与精准扶贫、中国梦背景下的湖南文艺创作等影响广泛的学术研讨会;他执行主编的《湖南文艺60年文艺评论卷(上下)》《周立波文艺讲稿》、参与选编《新时代湖南文艺评论选》等图书,将湖南文艺评论优秀成果不断推向全国并形成了积极反响……置身在湖南文艺评论阵地中心地带,他始终任劳任怨,不讲代价只问耕耘,伴随着湖南文艺评论事业不断向前。
近二十年来,陈善君先生始终将湖南文艺评论事业作为志趣所在、立身所在、责任使命担当所在,矻矻求索,坚韧不拔。不管时势如何变迁,他始终保持并践行着省评协成立时的这份初心: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抓住文艺界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热点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评论和理论研究活动,不断提高艺术理论和评论水平,着力扶植文艺新人,为复兴文艺湘军鸣锣开道。他,过去是这么做的,现在依然是这么做着,相信他以后还将会这么做。祝愿他本人,以及他带领着省评协取得更大的成绩。
附:歌“山乡巨变” 颂“精准扶贫” 唱“百姓心声”
——“苗寨欢歌”十八洞村主题歌曲创作综评
文丨陈善君 胡 什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苗寨欢歌”十八洞村主题歌曲创作,聚焦精准扶贫首倡之地,探迹首倡之为,歌呼首倡之声,以歌传情、以歌立传、以歌代言,用心用情用功唱响一部中华民族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壮歌。
一、以歌传情,唱出古老苗寨日新月异的“山乡巨变”。古老苗寨焕新颜,苗家儿女唱新歌。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显而易见”的成效就是“穷山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吹散了千年贫困的云烟,翻开了大地巨变的画卷”。故而新时代新“山乡巨变”是“苗寨欢歌”十八洞村主题歌曲的主基调。《春风从苗寨吹起》以春风为喻,以男女生对唱的形式,以湘西苗族高腔为变奏,艺术再现和深情讴歌了“风起十八洞、潮涌全中国”广大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路上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春暖十八洞》叙事和抒情紧密结合,兼顾艺术性和流行性,平衡民族风和现代性,层层递进,抒写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治国理政方略,如春风怡迨,暖了苗寨、暖了大地、暖了湘西、暖了神州,“驱走千般苦、圆了百年梦”,贫寒和红火,从来两样天。《中国新地标》领你在昂扬的旋律中“回望韶峰”“翻过西柏坡”“走来十八洞”,在这里“又把奇迹看见”“再把幸福兑现”,生动形象诠释出“昔日穷苗寨、今天新地标”翻天覆地的巨大变迁。《好想给您带个信》以花垣苗歌为主要表现形式,以脱贫人为抒情主人公,质朴真诚、自豪而深情地讲述由脱贫致富走向乡村振兴的幸福美好生活故事。感情真挚、自然、充沛是这批歌曲最基本、最可靠、最鲜明的共同特点。
二、以歌立传,唱响脱贫攻坚的制胜方略“精准扶贫”。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考察,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方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根本遵循。沉睡在贫困中的十八洞,自此蝶变,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春风里奋力飞翔。《从小村出发》小切入中见大广角,近场景中显远视野,通过民谣与流行结合的歌曲形式,亲切热情赞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提出精准扶贫“十六字方针”,从而引领中国千万贫困人民走向幸福美好生活的“金光大道”。《你是那摇篮》采用民歌童谣的音乐元素,以明快的节奏,朗朗上口的旋律,情真意切地唱出“首倡之地”的“首倡之为”,用“好声音”绣出新时代的“红地标”。《一步千年》采用大乐队、大制作模式,在中西结合中突出湖南元素,在雅俗共享中形成情感共鸣,艺术展现精准扶贫方略的巨大作用。以“好声音”唱响“好方略”,“苗寨欢歌”十八洞村主题歌曲为新时代党的精准扶贫方略、政策点赞、存史、立传。
三、以歌代言,唱出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的“百姓心声”。党的好政策、好方略,使我国成千上万贫困家庭、人口摆脱贫穷的羁绊,走上幸福美好的康庄大道。“唱支山歌给党听”,鲜花献给“领路人”。《一声“大姐”》曲式明快简洁、歌词通俗易懂而又富于哲理、金句迭出,以“大姐”的特殊视角,描绘了总书记与老百姓围着火塘问寒问暖的生动景象,反映了领袖与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怀,反复咏叹苗家儿女对总书记的感恩之心。《你在我们心间》以十八洞村普通村民的口吻,亲切的语调、流畅的旋律,生动、深情、细致地回忆了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的诸多细节故事,反映了十八洞村民脱贫后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极大改善,由此倾诉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思念和对党的感恩。《那一天,这一天》以“时间”为观察和表现的角度,以舒缓的节奏、优美的旋律,通过比对,艺术地讲述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实施精准扶贫后“每天都有变化”的历史境况。《那一天,您到来》主要通过苗族音乐的现代转化,男女歌手多人领唱,交响乐队有机结合的合唱队伴唱,尽情回顾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各种细节、场景,以及给苗寨带来的幸福、欢乐。这些歌曲不管是以“一个人”,还是以“一群人”的身份“代言”,实际上代表的是全国千千万万人民的“心声”、时代的“心声”、天下正道的“声音”,而这才是这批歌曲最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之所在。唱响时代主旋律,传递社会正能量,亦见“苗寨欢歌”十八洞村主题歌曲创作的责任担当。
曲随时代,歌由心生。为十八洞塑像、为精准扶贫立传、为老百姓代言,“苗寨欢歌”十八洞村主题创作歌曲每一首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彰显出原创之美、价值之善、情感之真、艺术之质,共同汇聚起“讴歌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激昂交响。
编辑:吴 迪
一审丨施俊杰
二审丨陈 薇
三审丨蒋蒲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