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络文艺:要流量更要质量

2023-08-21 16:06:45 来源:湖南文联 作者:廖永华

网络文艺:要流量更要质量

文丨廖永华

近日,沉寂多年的刀郎推出新专辑《山歌寥哉》,其中一首《罗刹海市》引发网友解读评论热潮,冲上热搜,成为流量爆款。当前,很多人以流量做为评判作品质量的重要依据,但“流量”并不等同于“质量”。有些流量非但不能证明作品的“上流”,反而印证了作品的“不入流”,一些博眼球、蹭热点的作品为了蹭流量甚至到了违法违规无下线的地步。其实无论是明星大腕,还是大V网红,作为公开发行的文艺作品,在追求流量、热度的同时,更要追求质量、体现社会价值。否则,就算偶然成了爆款,也是烟花易冷、生命短暂,很快就会成为过眼烟云。

图片 1.png

有“质”者事竟成

流量背后,是人们的注意力,是人们在获取信息过程中对作品对创作者的关注程度和情感投入。快餐性质的流量热度背后,其实不泛盲目的从众随众,很多流量并无实质性的意义。在持续传播中,如果大众对话题的关注仅仅是三天新鲜,那么这些急功近利的“流量”作品就注定只能是昙花一现,其创作者或者平台淡出受众视线,为群众所抛弃也是迟早的事。为吸引眼球而进行低俗炒作,甚至花钱刷流量等不良现象,不仅扭曲了创作和宣传的初心,也扰乱了网民的视听,甚至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不良的导向。创作者和平台发展的长久之计是作品的质量。

图片 2.png

网络文艺作品追求“流量”无可厚非,但其生命力更体现在“留量”上。文艺作品需要“火”,但不是一时“炒做”的火一把。真正的热度,不是来自一时的讨好、迎合,而是来自受众内心的审美共识,来自受众流连忘返的持久回眸,最终形成广大群众最诚实、最真实的“留量”积累,是时间与空间双重维度呈现的“至千里、成江海”。只有常谈常新,让人们在岁月的长河里沉淀回味,真正带给人们精神营养和心灵启迪的文艺作品,才能生机勃勃拥有源源不断的流量。

正确的价值取向是网络文艺作品质量的生命线,不能为了达到流量变现的目的,依靠搜奇猎艳、低级媚俗来收割流量。网络文艺作品的价值,不仅需要通过流量、点击率来体现,更需要从思想深度、情感共鸣、社会担当等方面去衡量。如果单纯追求流量,最终影响的是文艺创作的质量,形式上再热闹、再花哨,也只是表面文章,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的精神世界,无法触及人的灵魂,是没有生命力的作品。

2021年9月,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的通知》,坚决反对和抵制“唯流量论”、泛娱乐化、对“流量至上”现象坚决说“不”,让主旋律和正能量充盈文艺创作、视听空间。事实上,没有质量的“爆款”作品不会拥有长久的生命力,要想“留得住”还得靠质量,哪怕是大IP、明星演员也只能吸引短暂的注意力,只有优秀的作品才能持久留住群众的注意力。相比流量,质量才是网络文艺作品的生命线,才是成功的基石。

好风“评”借力

有些网友将歌曲《罗刹海市》解读为是抨击某些个人、某个事件的作品,很多评论已经偏离了文艺和娱乐本身,成为片面的情绪宣泄,引发网友在评论区互撕谩骂。虽然受众有主观解读文艺作品的天然权利,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过度解读”其实是对作品意义的窄化,更是对创作的一种“背刺”。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文艺评论提出了十六字方针:“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文艺评论是引导文艺创作的风向标、创作精品佳作的助推器、提高公众审美素养的帮手、导引时代审美文化风尚的地图。文艺评论是为文艺创作服务的,是要在优秀艺术品与社会公众之间架设起桥梁,在劣质艺术品与社会公众之间竖立起警示牌。

既然是评论,那自然有好评,也会有差评。就如网友对《罗刹海市》的讨论,就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这都是正常的,但是评论不是单纯发泄个人的情绪,不能恶评,甚至于互怼互骂,这就超出评论的范畴了。人民的处境和命运千差万别,但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为改变命运的不屈奋斗是一致的,也是最容易引起共鸣的。网络文艺作品传播速度快,互动能力强,如果创作者能够及时吸纳受众意见,并把它融进后续的创作中,就会使作品更有亲和力,更易激发共情,从而促进文艺作品的发展和创作,推动社会文化建设、文明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如果只是单纯记述现状、原始展示丑恶,而没有对光明的歌颂、对理想的抒发、对道德的引导,就不能鼓舞人民前进。”文艺要通俗,但决不能庸俗、低俗、媚俗。文艺要生活,但决不能成为不良风气的制造者、跟风者、鼓吹者。文艺要创新,但决不能光怪陆离、荒腔走板。文艺要效益,但决不能满身铜臭、沦为市场的奴隶。艺术来源于生活,创作要永远反映人民意愿和关切,这样的创作才能充满活力。向“带露珠”“沾泥土”“冒热气”的生活要素材要题材,才能让人们看到人间的烟火气息,才能让人真实地感觉到作品传递出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有“容”才有“量”

网络文艺作品和其它类型的文艺作品一样,内容永远是根本,只有拥有内容优势才能赢得发展优势。只有着力于打造优质内容,才能保证作品的过硬质量,进而赢得丰厚的流量。文艺作品的实质是文化,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最终都是为核心内容、文化表达服务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说人说事说理。只有保持文化上的定力,才能既取得思想上、艺术上的成功,才能得到群众的欢迎。

文艺作品想要脱颖而出,就需要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内容。作品“有意思”才能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有意义”才能鼓舞人、激励人、感染人。要想制造爆款,就要用心打磨内容。只有用内容说话,以质量立足,方能真正打动观众,赢得口碑。只有彰显人情人性中的真善美,才能有效触发大众情感与情绪共鸣,真正为社会发展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网络文艺既要创新,也要守正。只有在内容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才能彰显时代价值,既做到“内容为王”又做到“导向为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不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正确的价值导向是文艺作品的生命,走心的作品,才能成为经典。86版的《西游记》、87版的电视剧《红楼梦》,在观众中的口碑,至今无人超越。红色经典《亮剑》传递出的亮剑精神,可以说引起了几代人的共鸣。好的文艺作品,必然要紧扣时代脉搏、反映人民心声、传递主流价值。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我们需要更多健康向上、内容丰富、有底蕴、有深度的文艺作品来讲好中国故事,抒发百姓情怀,弘扬人间大爱。新时代为文艺创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广大文艺工作者只要深入群众,领悟人民心声,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认同和人民融为一体,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精彩,为时代和人民放歌。把美的价值注入到美的艺术之中,实现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的有机统一,其作品就一定能成为引领潮流,向上向善的时代号角。